- 四维发力推进执行工作高质量发展
- 法治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手段
- “同志,你们是哪个单位的?叫什么名字?”
- 警惕『卡牌盲盒热』对未成年人的伤害
- 暑期旅行,切勿深入“野生景点”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短评
暑期旅行,切勿深入“野生景点”
王军荣
口 王军荣
最近,汛期、暑期、旅游高峰期叠加,各类旅游活动的安全风险明显上升。针对暑期天气复杂多变的情况,中国气象局近日发布了暑期出游避险指南,分别针对户外游、景点游、山区游和网红游四类旅游活动作出不同的避险提示,提醒公众外出旅游切勿深入未经开发的“野生景点”,并及时关注出行地区的中长期气象预报,做好行程规划。
在外出旅游时,一些游客热衷于前往“野生景点”去领略别样的景致,然而,即便“野生景点”的景色再美,也无安全保障可言,极易导致事故发生,因此,中国气象局的提醒蕴含着无尽的期待与善意,游客切勿忽略其背后的良苦用心。
不可否认,某些“野生景点”确实人少景美、无需购票、无人约束,有的甚至风景绝佳,堪称“宝藏秘境”……然而,“野生景点”的安全着实难以保障。“野生景点”之“野”体现在未经系统性开发以及缺乏规范化的管理,通常没有完备的道路、标识以及安全设施;其地理和气候条件复杂多变且难以预测;“野”还体现在难以获得及时救援。更“野”在诸多“未知”之事,情况复杂多变且难以掌控。踏入“野生景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将自身的安全置之不顾。况且,有些“野生景点”未必真有美丽的风景,有的只是以讹传讹,导致一些游客被忽悠过去。
在“野生景点”发生事故的例子不胜枚举。2022年8月,四川彭州龙漕沟突发山洪,导致7名玩水的游客遇难。这个网传的“避暑胜地”实则是一条天然泄洪河道,毫无任何旅游配套设施,部分河道沿岸设有铁丝网阻隔,并树立了明显的“禁止下河”警示牌。但铁丝网被扯开了口子,警示牌也被无视。6月2日,2名驴友在浙江台州石人峡横渡野外溪流时落水遇难。据悉,事发地石人峡就是“野生景点”。中国探险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425起,涉及人员1350人,受伤320人,死亡156人,失踪26人。
勿深入“野生景点”,并非是对探索自然和热爱自然的限制,而是倡导一种理性且负责任的态度,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广大游客必须始终将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享受旅行带来的快乐和收获。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