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时代人民司法的艺术再现
韩伟
□ 韩伟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就要求,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必须要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反映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法治题材的影视作品,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体现人民文艺的本质要求,反映新时代法治建设的风貌。就此而言,《执行法官》无疑是一部成功的主旋律作品,它的剧情环环相扣,角色生动形象,又不乏幽默诙谐的桥段,写实地反映了当代执行法官的工作状态与价值追求,也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
执行法官工作的艺术再现
强制执行是司法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司法的权威,决定着司法公正的实现。现实中,执行难、执行效率不高,是司法公正实现过程中的顽疾。近年来,各级人民法院聚焦解决执行难,不断创新执行工作理念与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与此同时,执行仍面临着诸多难题,找人难、查询财产难,被无端投诉,甚至还有各种暴力妨碍执行,执行工作的甘苦,恐怕只有执行法官才能真切感知。
执行工作纷繁芜杂,既需要坚持法治精神,又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执行中发生过各种激烈的冲突,展现着社会的复杂与人性的幽暗,如何将其艺术化地再现,并非易事。《执行法官》没有走猎奇、夸张的路线,而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还原了执行法官面临的多重困境与风险:还未进入执行庭的法官齐麟,先是被同学邀请赴宴,想要就案件请托,又是因关联方强一案被约见,半是“好意”半是威胁;法官楚云在执行过程中,不是被误解被呛声,就是被不明真相的群众集体围攻。这些情节,都生动鲜活地反映出执行法官面对的复杂工作环境。同时,执行法官紧急处理永康健身器材厂“挟持”事件,关照着急给老婆支付医药费的工人李富民等,又描绘出新时代执源治理、善意文明执行的画面。
司法为民的多维考量
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服务人民,维护人民权益,是人民司法的本质特征。司法为民,不仅体现在司法审判中,更体现在执行工作中。人民群众不仅期望司法公正,更渴盼公正的判决能得到有效执行。否则,司法判决就变为一纸空文,人民群众就难以真正地感受到司法公正。然而,有效的执行,放置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中,又面临着情理法价值冲突的多重考验。
在剧集开头,楚云严格依法对方强的房产执行时,就面临着法与情的难题,一方面,被执行人方强的母亲齐润玉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房子要被强制执行,情急之中抄起扫帚,声称“我不活了”。虽然不无夸张,也在情理之中,但并不能由此否认楚云一系列做法的正当性,因为张贴查封裁定、拍卖公告都是执行中的必要程序;另一方面,更大的情法冲突在于,齐润玉的侄子就是刑庭的法官齐麟,从法的角度看,楚云对妨碍执行的齐润玉采取拘留于法有据,但她对齐麟有养育之恩。从情理的角度,齐麟又不应该置之不顾,于是就出现了两人的激烈交锋。
由此,创作者实际上试图探讨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具体在司法执行中,如何为民,又该如何理解“人民”?现实生活中,人民并非是脸谱化的、整齐划一的,“人民”的性格各异,利益诉求不同。在司法工作中,既有审判中的原告与被告,又有执行中的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即便是被执行人,有隐匿财产、毫无诚信,如剧中赵勇一般的“老赖”,也有生活陷入困顿的普通百姓,经营陷入困境的小微企业。从形式化法治的角度讲,确实不应该因个体的差异而区别对待;但站在人民司法的立场上,又需要体察人民群众的真实境遇,体现司法的温度。
楚云和齐麟两名执行法官的角色,恰恰代表了人民司法的多重面向与复杂性。楚云代表的是法律的程序性、规范性,它在很大意义上需要克服个人的“情感本能”,而体现为对法律条文的严格遵从,正如她对齐麟的告诫:“法官是要遵守条文的,条文不是摆设,条文是要认真逐条执行的。”齐麟则代表的是更讲究情理和人性的法官,对待养母充满温情、婉言相劝;对待多日守候楚云的老人张建国,送上一份热腾腾的盒饭;面对啃老族张晴,齐麟则道出“赡养父母是儿女应尽的义务”。但是,即便是看似“铁面”的楚云,也有体谅齐润玉年老多病及时解除拘留的一面;注重人情的齐麟,也有严词拒绝朋友宴请请托的一面,这些都体现着人物角色的复杂性。
艺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楚云和齐麟,他们正是增加戏剧冲突的必要构造,我们不应苛责某个角色脱离现实、不讲人情,他们作为“执行法官”群体的代表,反映的是主创者对理想法官的塑造,对法治精神的追求,在实质意义上,也是人民群众可期待之公平正义的保障。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研究员)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