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默认
【手记】
与群众期盼“同频共振”
初见郑吉喆,小板寸、娃娃脸、白衬衫的组合,不禁让人联想起校园里挥斥方遒的热血青年。初次代理案件时的奋勇一搏,仿佛命中注定的邂逅,让法治信仰照进了这位东北“大男孩”的心中。
扎根审判一线十余年,鬓角隐隐生出银色,技巧日渐老练,判起案子却更加审慎。在郑吉喆看来,作为二审法官,判决书中的“终审判决”四个字重如千斤,必须多想一些。
“对于法律,群众有着最朴素的情感期待。每份判决书都是对民生的答卷,容不得半点差错。”
“在审判工作中走得更远点,就离当事人的公正需求更近些。定分止争,要与老百姓心中的‘秤’同频共振。”
全国首例“隐形加班”案、“史上最贵的退一赔三”案,这些曾经上热搜的案件都有着近似的开头——不利结局看起来合情合理、合法合规,当事人实则有苦难言,无从申辩。
查得再细点,思考得再深些,带着老百姓期待的注视,办公室的灯光映照过一次次推倒重来的判决,望京街角的末班地铁记录下一回回疲惫晚归的脚步。倾情付出之后,结局被青年法官一一改写,最终案结事了。
“选择法院,大约是个不错的职业选择。”许多年后,学校小酒馆旁的风景变了又变。阅过人间喜乐、善恶美丑,那双清澈的双眼依然如初。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