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好抓实审判管理 促推审执提质增效
- “欠农民工兄弟的工钱马上就能兑付啦!”
- 以更有温度的司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 情理法融合既解“法结”又解“心结”
- 警惕第三方测评“跑偏”变味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第三方测评“跑偏”变味
乐兵
法规保障,监管到位,消费者维权,三者共同发力,为第三方测评戴上“紧箍”,才能确保其发挥应有作用。
□ 乐兵
“双11”网购促销即将开启,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消费提示提醒,第三方测评可以为消费者购物提供参考,也可能因“跑偏”“变味”而误导消费者,消费者应理性审视消费需求,切勿迷信“种草”流量。
近年来,电商平台迅猛发展,极大丰富了网民的购物选择。与此同时,平台内琳琅满目的商品也让消费者陷入了“选择上的烦恼”——即在众多选项中难以作出决定,也不知道商品的真实质量和使用性能。为了缓解这一状况,第三方测评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形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不少消费者认为,相较于商家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第三方测评可以中立地对商品作出客观评价,为消费者提供参考,让消费者可以买到心仪的商品。同时,第三方测评也能对企业进行监督,起到倒逼企业潜心做好产品质量、努力提供优质产品的积极作用。
在第三方测评广受用户青睐并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同时,一些乱象也随之浮现。部分社会民间机构及个人作为“第三方”在进行测评时,表现出明显的随意性和逐利性,既“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导致其测评的科学性与公正性大打折扣。中消协发布的报告显示,高达93.1%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标准模糊或标准不一致的问题;55.7%的测评则涉嫌“商测一体”,其公正性难以确保;更有35.7%的测评内容涉嫌虚假。鉴于此,中消协特此提醒消费者,应理性看待互联网促销活动及商品测评类营销信息。
乱象背后往往是利益作祟。不少博主以测评之名行带货之实,与商家合作“捞金”,夹带私货,对于和商家合作的测评商品,只说优点,不提缺点,只谈优势,忽略不足。这种“以商养测”“测商勾结”行为,不仅无益于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真实质量和功用,还会影响测评行业的公正性,背离了第三方测评的初衷,搅乱了市场、助长了不正当竞争之风。
对此,当务之急是要给第三方测评立规矩、定标准、设门槛,将其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监管部门应明确禁止“收费乱评”“假测评真带货”行为,严查打着测评旗号进行虚假宣传、商业诋毁等行为,把消费测评导入诚信、公正、健康、有序的轨道。同时,平台内部也应严格履行主体管理责任,强化日常监管。一旦发现测评主体涉嫌失信违法问题,便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干预并报告监管部门处理,对屡屡违法、情节严重的第三方测评机构,严肃查处、依法治理,以此倒逼各种虚假测评在全面、规范的监管下无处遁形。
同时,有关职能部门或相关社会团体要结合国内市场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涵盖各个领域消费品测评通用要求、测评技术方法等公平、透明、权威、统一、适用的测评标准机制。完善落实公益诉讼制度,充分发挥消费者组织等相关方的作用,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误导自身的第三方测评,应积极采取维权行动。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卖家与第三方测评机构若合谋欺诈,将共同构成欺诈行为,第三方测评机构同样需承担法律责任。消费者应通过依法起诉,让这些机构为其不当行为付出代价,从而有效遏制其嚣张气焰。
法规保障,监管到位,消费者维权,三者共同发力,为第三方测评戴上“紧箍”,才能确保其发挥应有作用,回归其“公正裁判员”的角色定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消费者。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