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短评
“僵尸车”不应是治理盲区
潘铎印
□ 潘铎印
车辆因长期无人使用、维护,落满灰尘,形似“僵尸”,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僵尸车”。在城市的背街小巷或者小区内,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僵尸车”,车身破旧、轮胎干瘪,不仅大煞风景,而且加剧交通拥堵,妨碍人们出行,甚至占据消防通道,滋生安全隐患。
近年来,全国多地出台相应政策举措,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取得了一些成效,却难以断根。其中,缺乏法律定性和处罚依据是“僵尸车”治理难的重要原因,相关部门应各司其职,为治理“僵尸车”提供法律支撑,可以因地制宜,出台发现、处置、登记、追责制度,明确交警、城管、社区等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为合理处置“僵尸车”提供支撑依据。从长远看,应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僵尸车”车主责任和处置措施,细化“僵尸车”处置规范和流程,并根据“僵尸车”放置位置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处罚方式,有效遏制“僵尸车”泛滥。
“僵尸车”的形成,很大原因是源于车主的主动弃置。对此,应加快完善二手汽车交易体系,让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老旧汽车流动起来。同时,要鼓励引导车主依法处置报废车辆,从源头上减少“僵尸车”的产生。
随着城市治理日趋精细化,无论是从守护公共安全、维护市容市貌的角度,还是从盘活公共资源、服务百姓民生的角度,城市管理者要破除“治理盲区”的僵化思维,创新思维整治“僵尸车”。进一步完善车辆报废制度,依法强化车主责任,实现报废车辆的“应废尽废”,完成废弃汽车治理专项工作,建立常态化治理机制,优化市容市貌,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与环境品质,还道于行、还路于民。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