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父亲含泪说:
“法官,请你判轻一点吧”
余建华
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 吴雨雁
办理刑事案件十多年,我在案卷中窥见了不同的人生,每一个案件、每一场庭审也在塑造着我,法律成为流淌在血液中的自觉遵循。其中,在我担任刑庭庭长时主办的一个案子让我泪盈庭审,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刑法的目的不仅仅是惩恶……
“法官,杀人偿命!我要求严惩凶手!”被害人父亲在我办公室里泪流满面。
在这个案件中,5名当事人因与被害人发生口角引发肢体冲突,在怒火的蒙蔽下,一名当事人拿出了刚买的水果刀,将被害人捅死。而所有的涉案人员均为未成年人,正值青春年少。
接手该案后,我意识到情况比较复杂,如果不从根源上化解各方矛盾,而只是一判了之,那么所有该案人员的人生都无法再次起航,悲剧或许会在不久之后重新上演。
“他平时干什么、喜欢什么我们都不知道,也没空去关心他。”“我们这种打工人家,能赚到钱就不错了,哪里还会有心思顾及孩子的心里想法?”在提及自家孩子时,5名被告人父母给出的都是相似的回答。
他们成长的环境几乎一模一样——住在老旧的农房,父母外出务工,无法在孩子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给予关爱与指导。
意识到这一点,我和5名被告人家长讲述被害人父母的丧子之痛,告诉他们这条鲜活生命的逝去与他们对孩子的漠不关心不无关系。
“生命已经逝去,可生者应当自省。如果你们当初给孩子多几分关爱与照顾,也许结局会完全不同……”
“这段时间我们总是从梦中惊醒,想到自己的孩子因为一时冲动触犯了法律红线,真的追悔莫及,没想到对孩子欠缺的关爱竟然造成这么严重又无法挽回的后果……是我们没教好孩子!”
最终,这场悲剧涉及的所有家长都强烈地意识到愧疚与懊悔,外出打工的他们虽贫穷,但都向被害人父亲深深致歉,并拿出所有积蓄甚至举债补偿其丧子之痛。
“法官,请你判轻一点吧,我的家庭已经毁了,请给他们的家庭一个机会。”案件开庭时,被害人父亲在法庭上含泪说道。
那一瞬间,作为承办法官,我忍不住落了泪。
庭审结束后,5名被告人向被害人父亲深深鞠躬。
在提审时,他们说:“我们罪有应得!”在看守所的每一个日夜,他们都沉浸在悔恨的情绪里,但无论如何忏悔,也无法挽回被害人那无辜逝去的生命,也无法抚平被害人家属失去亲人的累累伤痕。
他们现在能做的,只有带着愧疚与后悔,向被害人父亲道歉。
我也希望他们日后能够牢记被害人父亲对于他们的温情,实现内心从恶到善的转变,这也是司法最大的善举。
刑法是一把利刃,可以惩治一方,也可以是一盏灯火,点亮人性的温度。作为一名刑事法官,我要不断探索刑法的精神内核,用实际行动去尝试、感受和定义“司法的温度”。
(吴雨雁/口述 本报记者 余建华 本报通讯员 王先富 周欣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