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话新闻当事人
实施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工程 护航美丽中国
刘沁
□本报记者 刘沁 本报通讯员 肖敏 刘子颖
访谈对象:湖南省宜章县人民法院院长 刘思含
法周刊:你们是如何认识莽山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工作重要性?
刘思含: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之一,并就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作出部署。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现存脊椎动物411种,记录昆虫509种,维管植物2659种,蕨类植物222种,被称为“第二西双版纳”“世界动植物基因库”。1984年,在这里发现震惊生物界的毒蛇新品种莽山烙铁头,此后陆陆续续有新物种被发现,这片神秘浩瀚的原始林莽蕴含许多“待解之谜”,其独特的科研、生态等价值无法估量。
守护这片动植物栖息的乐园,是人民法院当仁不让的神圣职责。宜章法院坚决扛牢政治责任,把实施莽山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工程摆在重要位置谋划部署推进,用智慧和汗水探索一条可行高效的保护路径,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司法力量。
法周刊:自开展莽山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专项行动以来,宜章法院采取了哪些举措?
刘思含:我们一是构建务实高效机制,成立莽山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出台一个总方案,八个配套机制,十三条意见措施,实行月度工作报告和考核评价机制调度。二是强化环资审判职能,科学选配环资审判团队,在莽山自然保护区设立“云上法庭”和“驻班制”诉源治理工作站,实现环资刑事审判,民事审判,行政非诉审查、案件执行“四合一”归口,推行“诉前制发禁止令﹢诉中研提司法建议﹢执后跟踪回访监督”审判执行机制,全要素、全环节、全链条”预防惩治莽山生态破坏行为。三是凝聚多元共治合力,针对莽山生态要素跨区域流动特点,与周边省区建立司法协作机制,形成生态环境跨地协同保护;联合区域内职能部门构建运行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长效联动机制,健全莽山生态破坏行为举报体系,多角度多形式开展生态普法宣传,营造“人人关心生态环境人人参与生态文明”良好氛围。
法周刊:你们认为莽山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的难点、重点是什么?你们在推动莽山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上有什么新思路?
刘思含:近年来,宜章县将“天下莽山”打造为世界旅游目的地作为旅游重点发展战略,在莽山缓冲区开发了全国首家无障碍旅游山岳五指峰景区,原本“养在深闺无人识”,现在逐渐成为网红打卡地,如何协调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是当前工作的难点。2023年,宜章法院在莽山五指峰景区创造性设立云上法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探索我们还要继续进行。
经过一年多的司法保护实践和广泛调研,预防莽山周边生态资源猎捕、盗采,景区商户生产生活经营中的污染排放,游客素质参差不齐带来的破坏隐患等违法犯罪行为,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宜章法院将把牢生态文明建设正确方向,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牢固树立践行保护优先、预防为主、损害担责、系统保护等新时代环境司法理念,丰富完善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预防性、惩罚性、恢复性措施;进一步深化司法改革,夯实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基础。构建环境司法专门化体系,着力培养“法律﹢环境”复合型人才,优化环境资源审判执行“四合一”归口机制,促进刑事追诉与民事赔偿、行政履职有机衔接。探索以生态功能区为单位的案件集中管辖,推进莽山生态环境一体保护、系统治理,办案质效明显提升;进一步延伸司法触角,强化生态环境多元协同治理。搭建区域内环境资源司法与行政执法联动平台,健全跨区域司法协作机制,加强相关职能部门在诉源治理、案件接收移送、巡回审判、修复执行和监管、普法宣传等方面协调配合。加强典型案例宣传,以案释法、以案示警,促进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全面提升。
放大
缩小
默认